10月17日,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長春都市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新聞發布會,介紹《規劃》有關情況。
8月22日,《規劃》正式獲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復函;10月9日,《規劃》經省政府批準后印發實施,標志著長春現代化都市圈規劃建設工作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安排,我省成立了省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規劃建設領導小組,先后召開4次領導小組會和多次專題會,謀劃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規劃建設各項工作。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我省著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聚焦通勤便捷高效、產業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結合實際對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發展進行系統務實謀劃,多次赴國家發展改革委對接溝通,組織三輪相關城市領導面對面研究會商,并向社會公開征集意見建議,采納各界建議數百條,形成《規劃》成果。《規劃》主要包括前言、12章、42節和11個專欄。
《規劃》明確,長春現代化都市圈以長春市為中心,與聯系緊密的吉林市、四平市、遼源市共同組成。規劃范圍包括:長春市朝陽區、南關區、寬城區、二道區、綠園區、雙陽區、九臺區、公主嶺市、農安縣、德惠市全域和榆樹市部分地區,吉林市船營區、昌邑區、龍潭區、豐滿區,四平市鐵東區、鐵西區、伊通滿族自治縣,遼源市龍山區、西安區全域和東遼縣部分地區,面積約為2.97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1210萬。輻射范圍包括:吉林市永吉縣、磐石市,四平市梨樹縣,遼源市東遼縣、東豐縣,松原市區、前郭縣、扶余市、長嶺縣,梅河口市等區域。
《規劃》的具體內容可以概括為:一個空間布局、兩個階段目標、九個方面重點任務以及一套保障機制。
一個空間布局。主要著眼區域發展協調性,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堅持中心帶動、軸帶輻射、多點支撐、協同聯動,構建“一中心、三組團、五帶、一廊”的“1351”都市圈空間布局。其中,“一中心”,即以長春為都市圈中心城市;“三組團”,即圍繞長、吉、四、遼一體化,打造長吉組團、長平組團、長遼組團;“五帶”是以產業布局為依托,分別為長吉延長(白山)現代文旅產業帶、長遼梅通白(山)醫藥產業帶、長四遼先進制造產業帶、四長松白(城)現代農業產業帶、遼四長松白(城)能源產業帶;“一廊”,貫通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東北四市,打造引領東北全面振興的科創產業走廊和對外開放通道。
兩個階段目標。《規劃》充分考慮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基礎條件和發展前景,提出到2030年和2035年兩個階段性發展目標。第一階段到2030年,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經濟總量力爭達到1.35萬億元左右,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區域一體化建設取得扎實成效,空間結構清晰、城市功能互補、要素流動有序、產業分工協作、交通往來順暢、公共服務均衡、環境和諧宜居的現代化都市圈基本建成;第二階段到2035年,高效貫通的通勤圈、合作共興的產業圈、宜居宜業的生活圈、應聯盡聯的智慧圈全面建成。
九個方面重點任務。《規劃》堅持“協調發展、創新驅動、以人為本、保護傳承、開放包容”,從九個方面明確了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的重點任務:構建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網絡、打造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共塑對外開放門戶、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格局、推進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塑造特色文脈風貌、推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加強國內多層次多領域聯動、加快市場一體化建設。一套保障機制。《規劃》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進長春現代化都市圈體制機制改革和制度創新,重點提出強化層級領導、統籌政策協調、擴大社會參與等保障機制。
新聞發布會上,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及長春市、吉林市、四平市、遼源市相關負責人圍繞規劃好、建設好長春現代化都市圈等方面回答記者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