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全力打造長三角先進制造業新地標
泰州:全力打造長三角先進制造業新地標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0-10-22 點擊:次
在上海市靜安區,有一條馬路名叫“泰州路”;在江蘇省泰州市,有一條馬路叫“靜安路”。
金秋時節,上海泰州路兩旁的銀杏樹葉一片金黃,沙沙作響;泰州是中國銀杏之鄉,此時也是滿城金黃,仿佛與上海合奏著兩地“同棲長三角、共飲一江水”的華美樂章。
江蘇泰州,這座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一直是承南啟北的水陸要津,十里城河,文昌水秀。
隨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泰州升級為長三角中心區27個城市之一。作為蘇中門戶,泰州是上海都市圈、寧鎮揚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重要節點城市。
搭乘“軌道上的長三角”之東風,泰州從都市圈層交叉地,走向經濟地理中心點,成為上海輻射江蘇全境和長三角腹地的“中繼站”和“放大器”。
今天的泰州,六成以上企業與上海建立合作,四成以上農產品供給上海,每年接待上海游客500萬人次……
集聚幾大都市圈發展紅利,泰州正在致力于打造跨江聯動樣板區、綠色生態宜居區、科技創新轉化基地和長三角先進制造業特色基地。
從交通到產業,從教育到科創,泰州按下了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快進鍵”:
今年7月1日,滬泰動車正式開通運營,泰州人2個小時之內可直達上海。未來隨著北沿江高鐵的開通,泰州將正式融入上海一小時都市圈。
除了交通,泰州的產業發展也駛入快車道,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高端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化工及新材料三大產業集群強勢起航,規模均達千億級。
走進泰州醫藥高新區(又稱“中國醫藥城”),只見高樓林立,科研開發區、生產制造區、會展交易區、康健醫療區、綜合配套區錯落有致。這里剛剛舉行了一場醫藥領域的國際盛會——第十一屆中國(泰州)國際醫藥博覽會,這場盛會達成20余項產業合作協議,項目簽約額近200億元。
作為中國唯一的國家級醫藥高新區,中國醫藥城以揚子江藥業為龍頭,匯聚了雀巢、阿斯利康、勃林格殷格翰等1200多家國內外知名醫藥企業,正在崛起為世界生物醫藥產業的一方熱土。
醫藥城的資本化大幕也逐步揭開:碩世生物等3家企業在2019年登陸資本市場,近20家企業進入上市后備梯隊資源庫。其中,億騰景昂藥業有望年底登陸科創板。康為世紀、亞虹醫藥、瑞科生物等企業也在緊鑼密鼓推進股份制改造。
泰州確立的產業強市目標是,到2022年,三大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60%,主營業務收入突破4000億元,形成“雙核引領、一帶聯動、多點支撐”的產業集群,努力把泰州打造成長三角先進制造業基地。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8月,泰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809.27億元,同比增長2.1%。實際到賬注冊外資8.74億美元,同比增長16.3%。
在泰州人看來,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帶來的是溢出和虹吸“雙重效應”。如何加快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近日,泰州市副市長張育林接受了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
上海證券報:隨著“軌道上的長三角”加速駛來,泰州與上海、南京、蘇錫常等都市圈各城市之間的距離更近了。作為蘇中門戶,泰州將如何借力這些都市圈的紅利,實現“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
張育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從區域關系看,傳統鄰里關系上升為隊友關系;從時空關系看,“異地關系”升級為“同城關系”。泰州將唱好“雙城記”,建設接滬連寧的戰略支點。
一方面,我們以友好市區合作為重點,全面融入上海都市圈。
泰州與上海的聯系十分緊密,無論經濟還是人文。今年7月1日,泰州市黨政代表團訪問上海市靜安區,在八個方面簽訂深化友好市區合作框架協議。泰州市政府與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泰州市專門針對上海旅游市場投放了1000萬元旅游消費券。
下一階段,泰州市將主動服務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五個中心”建設,堅持走對接上海、服務上海之路。
泰州將依托重點產業園區,主動承接張江、臨港等重點區域高端制造項目。大力引入上海高校、科硏院所等創新資源,合作建立企業研發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載體,在上海建立“科創飛地”,在泰州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積極引進上海研發設計、金融商務、旅游文創等現代服務項目。
同時,泰州將加快融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建設上海港遠洋集裝箱運輸的喂給港。深化與上海的農超對接。推動滬泰醫聯體建設。積極開展異地養老合作,建設服務于上海的療養基地。
另一方面,我們以揚(州)泰(州)協同為突破,推進融入南京都市圈。
今年,泰州市開展揚泰協同發展課題研究,打造泰州揚州共同市場。加快毗鄰地區道路對接、公交線路互通,進一步完善揚泰機場集疏運體系。共建生態走廊,攜手治理邊界河道,共建里下河生態濕地公園。以“揚泰一家親,共迎天下客”為方向,共同開發旅游市場。
我們還以打造跨江融合示范區為目標,共建長三角中部軸線。
江陰-靖江工業園區是全國首個跨江、跨行政區域的開發區。隨著常泰大橋的建設,泰興與常州融合發展趨勢加快。前不久,泰興市與常州新北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泰州將在空間規劃、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生態建設五個方面,推動編制錫常泰協同發展規劃,促進沿江空間布局和跨江聯動布局互相協調、港口航道資源統籌利用、港產城融合發展,開展長江生態保護兩岸一體管控。
上海證券報:交通先行開創了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新局面。請問泰州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綜合交通體系建設中,承接了哪些重點項目,目前進展如何?
張育林:今年7月1日,滬泰動車開通,泰州到上海的時空距離只有2個小時左右,相信你們也感受到了“同城關系”,未來泰州將實現越來越多的“同城化”。
目前,泰州正在實施“互聯互通”行動,構建長三角中軸樞紐。以高鐵、高速公路、過江通道和港口建設為重點,建設“面向長三角、接軌滬寧杭”的區域性交通樞紐城市。
同時,泰州正在推進北沿江高速鐵路和鹽泰錫常宜鐵路建設。加快淮泰(興化)高鐵規劃前期研究。加密過江通道,開工建設江陰第二、第三過江通道,力爭到2025年擁有5座(含在建)過江通道。加快常泰長江大橋建設。
港口方面,泰州以建設長江南京以下江海聯運港區中心港為目標,推進泰州港總體規劃修編和港口岸線資源整合規劃的編制,建設江河水運要津。
泰州還積極融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建設上海港遠洋集裝箱運輸的喂給港。目前,泰州港作為長江的沿江港,已經和上海洋山港合作,實現了“天天快航”,即通過上海港出口較多的泰州企業,以“天天快航”的形式,直接由泰州港轉運到洋山港,這有利于縮短集裝箱出口的時間。
上海證券報: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目前泰州正在實施“產業集群”行動,這個行動重點包含哪些內容?
張育林:泰州正著力打造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高端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化工及新材料三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構建特色鮮明、自主可控的卓越產業鏈,致力于建設長三角先進制造業特色基地。
目標是,到2022年,三大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60%,主營業務收入突破4000億元。
先說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產業。泰州是長江經濟帶發展國家戰略中唯一大健康產業示范城市,也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國家醫藥健康產業創新中心”。2019年產業規模占全國的二十分之一、江蘇的四分之一,其中醫藥產業規模居全國地級市首位、連續16年領跑江蘇。
以揚子江藥業為龍頭,1000多家國內外醫藥企業集聚泰州,2100多項“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醫藥創新成果落地申報。特色診斷試劑、超導低溫線圈磁共振成像系統是泰州醫療器械領域代表產品,呼吸機、麻醉劑、X洗片機產銷量約占全國市場一半。
下一階段,泰州市將深化長江經濟帶大健康產業集聚發展試點,以大健康為主線,著力完善產業鏈、構建創新鏈、部署服務鏈,加快培育泰州醫藥健康創新中心,構建以醫藥健康為特色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
再說高端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產業。我們的船舶產業一枝獨秀,業內素來就有“全國船舶看江蘇、江蘇造船看泰州”的美譽。泰州是國家級船舶出口基地、全國最大民營造船基地、全球最大船用錨鏈制造基地。2019年,泰州造船完工量累計突破千萬載重噸,占全球、全國和全省的10.15%、27.37%和55.75%。揚子江船業、新時代造船、三福船舶全部進入全國非集團企業前十強。
最后說化工及新材料產業。泰州的這一產業集聚了近20家世界500強企業,擁有世界“單打冠軍”產品10余個,氯堿、烯烴等產業鏈較為完善。泰州是全球最大氯乙酸和酞菁顏料生產基地,亞太地區最大聚丙烯酰胺生產基地,國內產能最大苯乙烯、感光液、四氧化三鈷等原材料生產基地。
上海證券報:站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為加快融入長三角產業分工協作體系,泰州如何“補鏈”“強鏈”?
張育林:我們致力于以工信部產業集群競賽為載體,推進產業協同發展。以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產業為例,泰州致力于起到牽頭發展的作用。
泰州牽頭連云港、無錫組織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產業參加工信部2020年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該集群以泰州的中國醫藥城、連云港的中華藥港和無錫的生物谷(簡稱“一城、一港、一谷”)為集聚載體,打造全國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該集群擁有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企業2400余家,總產值達2600億元,約占全國的10.88%,產品涵蓋生物藥、化學藥品制劑、中成藥等八大子行業,形成覆蓋研發、轉化、產銷及配套服務齊全的全方位、立體化的醫藥產業生態圈。
為了推進產業協同發展,泰州市還深化園區體制改革,鼓勵重點園區加強區域合作,完善飛地發展模式,建立健全園區共建、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
還是以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產業為例,泰州持續推進泰州醫藥高新區“二次創業”,大力推進與上海張江創新藥產業基地、張江醫療器械產業基地、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南京生物醫藥谷等生產基地科技創新合作,提升產業創新能力。
在化工及新材料產業方面,泰州將有選擇地承接無錫、常州、蘇州化工產業的外溢,重點與上海金山、浙江舟山在化工產業鏈上合作,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上海證券報:作為國家級金融改革試驗區,泰州是如何借力金融和資本力量為實體經濟賦能,助力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
張育林:金融改革是國家賦予泰州的職責任務,也是城市發展的重大機遇和重要動力。經過3年多的探索推進,泰州金改已基本形成了“企業融資全鏈條、產業發展全周期、風險防范全方位”的金融支持產業轉型升級模式,資本項目收入兌換便利化、取消企業銀行賬戶開戶許可證核發、人民幣跨境結算便利化“綠色通道”等一批改革試點和創新舉措在不同層次復制推廣,得到了國家部委、省級層面的肯定支持,實體企業的獲得感不斷增強。
金融支持產業轉型升級是泰州市金改的主題,也是加快泰州市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路徑。圍繞強化產業發展全生命周期金融支持,泰州市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創投資本助力新興產業加速發展。泰州市級層面組建了總規模近50億元的“1+7”產業投資基金體系,先后組建了一類新藥基金、光控大健康產業基金、潤信產業基金等。同時,泰州市與深交所合作共建泰州路演中心,建設大健康股權投融資撮合平臺。
二是上市掛牌驅動優勢產業做大做強。泰州市與江蘇證監局、上交所、深交所、全國中小企業股轉系統等建立戰略合作關系,設立深交所大健康產業企業上市培育基地,發揮監管部門、交易所和中介服務機構的專業優勢,構建形成“培育一批、股改一批、申報一批”的梯次推進格局,在庫培育企業50多家。
2019年,泰州全市共有5家企業境內外上市,實現歷史性突破。今年以來,泰州市搶抓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契機,大力推動企業擁抱資本市場,企業上市跑出了加速度,新增1家科創板上市企業、1家新三板精選層企業、1家新三板創新層企業,另有1家企業科創板在審、2家企業在輔,2家企業創業板在審。科創板上市企業數列江蘇省第四位。
截至目前,泰州市累計擁有境內外上市公司17家、新三板公司38家,股權融資總額239億元。
三是股債聯動扶持產業鏈條前延后伸。探索“投貸聯動”業務模式,連續舉辦四屆中小企業“投貸聯動20強”評比活動,累計為167家科技企業提供“小股權+大債權”融資近15億元。出臺科技金融政策,設立一批科技金融專營機構,并以企業知識產權為標的,開發推廣“科貸通”“蘇科貸”“人才貸”等信用類金融產品,累計為科技型企業提供信貸支持超40億元。
下一步,泰州將緊扣金融支持產業轉型的改革主線,全力推進國家級金改試驗區建設,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引入金融活水。
為此,泰州市將重點打造三大模式:首先,積極探索金融資本支持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路徑,打造“科創+資本+平臺”聯動發展模式。泰州將加強對創新型企業的梳理分析和培育引導,建立動態更新的科創企業培育庫和上市后備企業庫。目前,我們庫里已儲備企業20多家,下一個3年至5年,我們的上市企業將會越來越多。
其次,著眼于為實體經濟輸血供氧,泰州還將打造五位一體(法人數據庫+政策產品包+融資助力器+風險資金池+綠色通道)融資服務模式,合力加大對科創企業融資支持。
再次,圍繞構建多元化金融組織體系,泰州將打造“外引+內培+轉型”的金融資源集聚發展模式,做強做大市金控集團。
上海證券報:瞄準建設成為全國創新策源地,長三角地區之間的區域協同創新體系正加快形成。在加強科技協同創新方面,泰州有什么針對性舉措?
張育林:近年來,我們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戰略機遇,充分利用上海、南京、杭州等龍頭城市科教資源富集、創新要素豐富、創新平臺強大、創新生態優良等優勢,進一步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科技創新區域發展新高地。
我們打造了一批科創飛地。充分發揮上海地區集聚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為代表的國內一流高校及中科院駐滬分支機構的優勢,支持園區和龍頭企業在上海建設研發中心和孵化基地,加速對接科創資源,推進協同創新。
截至目前,江蘇新時代造船有限公司、江蘇東圣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揚子江藥業集團、蘇中藥業集團、五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在上海建立了研發中心,泰興高新區在上海建立了上海寶山綠色技術孵化中心、中關村上海虹橋創新中心等孵化基地。
我們轉化了一批“創新成果”。3年來,全市共開展活動300余場,組織1500多家企業與全國知名高校院所開展合作對接,達成科技合作項目700余項,60余家企業與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中科院駐滬分支機構等高校院所建立了常態化科技合作關系。
未來,我們還將進一步聯合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創新企業研發機構建設模式,鼓勵企業在上海、南京、杭州等長三角科創資源富集地區建立研發機構,實現創新資源跨區域流動。依托醫藥高新區等高新園區,積極吸引長三角地區知名企業的全球或區域研發總部落戶泰州,打造企業研發機構高地。
我們將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探索與上海靜安區等地共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加快長三角地區的科技產業化項目、科技成果、雙創型人才團隊向泰州集聚。
同時,我們還將著力營造協同創新生態環境。推行企業科技創新積分管理辦法,落實“科技人才80條”政策,積極對接長三角區域高校院所,引進一批高層次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