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五五”規劃看產業發展重點與推進路徑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0-31 點擊:次
黨的二十大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2026-2030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繪制了藍圖。
“十五五”時期作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其產業發展戰略聚焦科技自立自強、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與內需市場擴張,展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發展路徑。
01 規劃亮點:不走老路,高質量發展為首要
與過去的五年規劃相比,“十五五”規劃不再設定明確的GDP增長量化指標,強調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這種變化凸顯中國經濟發展理念的根本轉變——不再“以GDP論英雄”,而是更加注重發展質量和可持續性。
專家判斷,“十五五”期間我國GDP年均增速將保持在4.5%至5.0%左右,這一方面確保經濟處于中高速增長區間,同時為調結構和防風險提供政策空間。
規劃確定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六大主要目標,涵蓋科技自立自強、深化改革、社會文明、人民生活、美麗中國和國家安全。
02 科技創新:攻克“卡脖子”難題
全會公報將“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列為“十五五”主要目標之一,強調要“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規劃明確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的全鏈條創新生態。
在基礎研究領域,創新資源配置機制將向“競爭性投入與穩定性支持相結合”模式轉型。目前我國在新能源汽車、光伏、5G等領域已形成全球領先優勢,但在高端芯片、工業軟件、生物醫藥等關鍵領域仍存在受制于人的風險。
“十五五”時期,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與安全,將是關乎發展全局的生命線。
03 產業體系: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
全會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并特別強調“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
面對全球產業鏈重構與脫鉤斷鏈風險,中國決心守住制造業基本盤,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打造新興支柱產業,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將催生數個萬億元級甚至更大規模的市場。
《建議》還提出,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推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些產業蓄勢發力,未來10年將再造一個中國高技術產業。
規劃確立了“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三大發展方向,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
產業升級將圍繞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新興產業規模化發展、未來產業前瞻性布局三個維度全方位推進。
	在傳統產業領域,推動智能制造技術規模化應用;在新興產業領域,以人工智能產業化應用為核心;在未來產業領域,聚焦量子計算、未來能源等戰略前沿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