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時期如何推動零碳園區建設?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7-16 點擊:次
園區是工業集聚發展的核心平臺,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主要的工業用能單元和碳排放的主要來源。自“十一五”時期開始,我國相繼開展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循環經濟園區、低碳工業園區、綠色園區等試點建設,以推動園區綠色低碳轉型。
2025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印發通知,正式啟動國家級零碳園區建設申報工作。
可以預見,“十五五”時期,零碳園區建設將成為各地推動園區低碳轉型的主要抓手和著力點。深刻領會零碳園區建設的重大意從全國層面來看,零碳園區建設是實現“雙碳”目標和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重要支撐。零碳園區通過采取系統性降碳措施,能夠集中解決工業企業高耗能、高排放難題,形成規模化減排效應,加速推動全國碳達峰、碳中和進程。零碳園區建設也是低碳技術研發應用、新能源就地消納、電力市場機制改革等政策創新的試驗田,是探索源網荷儲一體化、多能互補、智能微電網、綠電直連的最佳試驗場,為國家層面的政策制定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
從區域層面來看,零碳園區建設是發揮清潔能源優勢、發展壯大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的主要抓手。零碳園區建設有助于發揮資源稟賦良好地區的水、風、光等清潔能源優勢,通過大力發展綠電制氫、動力電池、光伏等綠色低碳優勢產業,倒逼鋼鐵、水泥、化工等傳統行業實施氫能煉鋼、綠電替代等,實現清潔能源價值最大化,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高地,激發經濟增長新動能。
從園區層面來看,零碳園區建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園區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零碳園區建設有助于促進園區產業結構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推動傳統產業的綠色改造和新興產業的培育壯大,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園區產業競爭力。同時能吸引更多綠色企業和人才入駐,提升園區的綠色競爭力。
從企業層面來看,借助零碳園區建設,能夠幫助自身應對國際貿易壁壘、提升產品競爭力。從全球范圍來看,碳邊境調節機制、產品碳足跡等成為影響產品低碳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企業借助零碳園區建設契機,積極研發應用節能低碳技術,擴大風、光等可再生能源消費比例,強化資源循環利用,有助于不斷提升產品能效碳效水平。同時,通過不斷健全碳排放核算體系,開展產品碳足跡核算、評價、認證,重構低碳產業鏈供應鏈,有助于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直面零碳園區建設的現實問題與挑戰
認識理解存在偏差。當前,部分園區大量使用化石能源,能效也未達到標桿水平,卻通過購買碳信用抵銷了碳排放,聲稱實現“零碳”,甚至完成了第三方認證。這種做法與零碳園區建設的初衷不符,不利于壓實碳排放主體降碳責任,不利于從源頭控制和減少碳排放。
核算體系有待完善。國家層面尚未制定園區層級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或溫室氣體清單編制規范,部分地區通過標準或者政策文件的形式發布了工業園區碳排放核算方法,但還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核算種類方面,主要納入了二氧化碳,對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考慮不足;在核算范圍及環節方面,主要考慮能源消費以及外購電力、熱力產生的碳排放,對于工業生產過程、交通物流、廢棄物處理等環節的碳排放考慮不足;在碳排放因子選取方面,本地化因子不足,凈購入電力碳排放因子選取尚不統一。
建設路徑不夠豐富。探索實踐中,部分園區建設路徑不清晰、建設模式豐富度不夠、特色亮點不夠突出。一些園區依靠產業產值提升來降低園區碳排放強度,一旦產值受到市場影響,碳排放強度可能出現不降反升的現象;還有部分園區只是單一地建設屋頂光伏發電設施或者建設充電樁等,忽視碳移除技術研發與應用等其他措施,沒有針對園區特點以及降碳重點和難點采取針對性措施。
激勵機制尚不健全。目前,我國促進零碳園區建設的激勵政策力度、精準性、協同性、可持續性尚有不足。探索實踐中,零碳園區建設激勵政策主要依賴財政補貼,而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協同激勵措施不足,許多重點項目因缺乏資金支持難以落地實施。此外,部分園區缺乏專門的碳排放管理部門,導致零碳園區建設責任難以落實到位,存在申報積極但建設進展緩慢的現象。推動零碳園區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零碳園區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創新工程,應緊扣凈零目標,加強頂層設計和科學謀劃,圍繞不同類型園區因地制宜探索零碳發展模式,以清潔能源規模化利用、綠色低碳產業培育、低碳基礎設施建設、綠色低碳技術支撐、智慧能碳管理系統建設、多元化固碳途徑為主要路徑,強化政策、資金、技術保障,力爭在“十五五”期間打造一批示范引領性強、可推廣意義大的零碳園區,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有力支撐。
摸清家底,提升能碳核算準確性。制定園區碳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優先以規上企業為核算對象,綜合考慮二氧化碳和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核算范圍涵蓋范圍一(能源消費、工業生產過程中直接產生的碳排放)和范圍二(購入電力和熱力蘊含的間接碳排放)。加強溫室氣體排放各環節數據獲取,建立數據臺賬,搭建數字化、智能化管理平臺,支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碳排放等監測、分析和預警,提升數據獲取的時效性、可追溯性和準確性。常態化編制碳排放核算報告,定期開展碳盤查和碳核查。
目標引領,推動降碳路徑多元化。緊扣零碳園區建設目標,在能源低碳化方面,開發可再生能源,建立“電—氣—氫—生物質—儲”等多能互補的能源供應體系,試點實施綠電直連,不斷提升可再生能源供應比例。在產業低碳化方面,加速落后產能退出,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在基礎設施低碳化方面,強化以新能源車輛為核心的交通工具電氣化,完善充電樁、換電站等交通基礎設施;推廣綠色建筑、氣候適應性建筑、超低能耗建筑,推動建筑光伏一體化建設。推動污水處理廠低碳建設和運行,加強污水提升泵房、厭氧生物處理單元、污泥濃縮池等關鍵環節甲烷回收再利用。在固碳路徑多樣化方面,推動二氧化碳從“單純封存”向“資源化增值”轉型,探索二氧化碳制甲醇、制干冰等,以及提純后實現食品級應用等多元化利用途徑。
分類施策,增強降碳措施針對性。充分考慮不同園區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用能結構、所在地區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分類探索零碳建設路徑。
以傳統產業為主的園區,應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提高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實施工業領域節能降碳改造,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廣應用低碳零碳原料燃料替代、氫冶煉等技術,實現傳統工業流程再造和生產工藝過程深度脫碳,探索建設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示范工程。
以動力電池、光伏等出口量較大產業為主的外向出口型園區,應加強清潔能源就地利用,試點開展綠電直連,提升能源、碳排放監測統計數字化管理水平,積極參與國際國內碳排放碳足跡核算標準體系建設,推動出口產品碳足跡核算和標識認證,提升企業和產品綠色低碳競爭力,打造綠色低碳產品出口基地。
?以數字經濟、總部經濟等第三產業為主的服務型園區,應大力發展綠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實施建筑屋頂光伏一體化,使用清潔能源車輛,完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搭建綜合能源管理平臺,打造一批標志性的低碳場景。
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混合的產城融合型園區,應實施“騰籠換鳥”,做好存量項目低碳轉型,建立健全綠色低碳準入機制,嚴把新招引項目準入關。同時,突出產城融合特征,因地制宜實施可再生能源集中供能,建設花園式辦公樓,推動城市綠色低碳發展。
開展評價,確保試點示范規范化。緊扣“零碳”目標,構建以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指標為核心,涵蓋能源轉型、資源循環、零碳基礎設施建設、碳資產管理等內容的評價指標和分級標準,優先從源頭削減碳排放,規避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和毗鄰園區之間的碳泄漏問題,謹慎開展碳排放抵銷,合理限定碳抵銷手段在不同類型園區建設中的應用場景,規范和控制碳抵銷的類型、方式和比例。同時,推動制定產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管控技術指南與評價標準,實現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評價管理統籌融合。
強化保障,促進零碳建設具有可持續性。有效整合利用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工業轉型資金等支持零碳園區建設,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面向零碳園區建設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提升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發展質效。強化低碳、零碳、負碳等技術支撐,鼓勵園區設立低碳技術研發中心,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開展技術研究,實現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強能力建設,組織召開各類培訓會、研討會,聚焦試點建設難點、痛點開展工作交流,有力指導試點建設,加大碳排放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