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十五五”農業農村發展規劃需重點研究的領域任務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6-11 點擊:次
縣域“十五五”農業農村發展規劃需重點研究的領域任務
“郡縣治,天下安”,縣域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單元,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農業農村發展是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十五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時期,也是縣域農業農村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制定科學合理的縣域“十五五”農業農村發展規劃,明確重點研究的領域任務,對于推動縣域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下面我們將基于國家戰略導向和地方實踐需求,結合縣域特色,系統梳理“十五五”時期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點領域任務,旨在為縣域規劃編制和實施提供參考。
保障糧食安全
— 推進全鏈條節糧減損 —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十五五”期間,縣域應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加強糧食生產、儲備、流通等全鏈條管理,推進節糧減損。
夏至到來,迎接盛夏
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耕地質量和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加強糧食儲備和流通管理
完善糧食儲備體系,提高糧食儲備能力和應急保障水平。加強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糧食流通效率,降低糧食流通成本。
推進全鏈條節糧減損
在糧食生產、收獲、儲存、加工、消費等各個環節,推廣應用節糧減損技術和設備,減少糧食損失浪費。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節糧意識。
發展新質生產力
— 驅動農業轉型升級 —
新質生產力代表著先進的生產力發展方向,是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力量。在“十五五”期間,縣域農業應積極引入新質生產力,實現農業發展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
加快農業機械化、智能化進程,推廣應用先進的農業機械設備和智能化管理系統,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同時,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推廣綠色生產技術,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推動農業產業形態創新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發展智慧農業、精準農業、創意農業等新興農業形態。例如,通過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實現對農業生產環境的實時監測和精準調控,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發展農業電商、鄉村旅游等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
— 夯實現代化基礎 —
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于科技進步。“十五五”時期,縣域應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
增加對農業科研的財政支持,引導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建立農業科技研發平臺,吸引高校、科研機構與縣域農業企業合作,開展農業關鍵技術研發。例如,針對縣域內特色農業產業,開展品種改良、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加強農業科技推廣
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強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建設。通過舉辦培訓班、發放技術資料、開展示范推廣等方式,將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及時推廣到農民手中。同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搭建農業科技服務平臺,為農民提供在線咨詢、技術指導等服務。
培養農業科技人才
制定優惠政策,吸引農業科技人才到縣域工作。加強對農民的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生產技能,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 激發縣域經濟活力 —
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是激發縣域經濟活力的重要途徑。在縣域“十五五”農業農村發展規劃中,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鄉村產業。
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根據縣域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和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優勢特色產業。例如,在山區可以發展林下經濟、中藥材種植等產業;在平原地區可以發展優質糧食、蔬菜、水果等產業。同時,要加強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培育壯大農業經營主體
加大對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鼓勵他們開展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生產經營。支持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銷售等業務,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例如,通過建立農產品加工園區,引導農業企業集聚發展,形成產業集群效應。
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以農產品加工為重點,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率。同時,積極發展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業與旅游、文化、教育等產業的深度融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統籌區域協同與城鄉融合
— 優化空間布局 —
統籌區域協同與城鄉融合是優化縣域空間布局的重要原則。在縣域“十五五”農業農村發展規劃中,要打破區域壁壘,加強區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村莊分類整治
根據人口流動趨勢,科學劃定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村莊,避免“一刀切”建設。
城鄉融合發展
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加強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流動。例如,通過建立城鄉產業合作園區,吸引城市企業到農村投資興業,帶動農村產業發展。同時,要加強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農村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水平,縮小城鄉差距。
跨區域協同機制
加強與周邊縣域的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例如,共同打造農產品產業帶,加強農業科技交流與合作,聯合開展鄉村旅游宣傳推廣等。
完善農村公共服務
— 促進共同富裕 —
完善農村公共服務是促進農村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十五五”期間,縣域應加大對農村公共服務的投入,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教育醫療均衡化
加強農村教育、醫療、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提升農村醫療服務水平。
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擴大農村社會保險覆蓋范圍,提高保障水平;加強農村社會救助和福利事業,保障農村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建設村級養老服務中心,探索“互助養老+智慧養老”新模式。
文化設施覆蓋
整合縣域文化資源,建設鄉村圖書館、非遺工坊,豐富農民精神生活。
鄉村治理數字化
推廣“互聯網+政務”,推動社保、醫療等公共服務“一網通辦”,提升治理透明度。
創新政策機制
— 保障規劃實施 —
科學合理的政策機制是保障縣域“十五五”農業農村發展規劃順利實施的關鍵。要加強政策創新,完善政策體系,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財政金融支持
加大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業農村的信貸支持,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可設立縣域農業產業化基金,引導政策性銀行擴大農機購置、設施農業貸款貼息。
創新土地要素配置機制
深化農村“三權分置”改革,探索宅基地使用權跨村流轉試點。建立縣域統一的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研究推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推廣“土地銀行”模式,通過托管服務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人才引育機制
實施“新農人”培育計劃,吸引大學生、鄉賢返鄉創業,給予稅收和用地優惠。
考核督導體系
制定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對農業農村發展規劃的實施情況進行定期考核評價,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結 語
縣域“十五五”農業農村發展規劃的重點研究領域任務涵蓋了農業農村發展的各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十五五”期間,縣域應緊緊圍繞這些重點領域任務,加強統籌協調,加大投入力度,創新工作舉措,推動農業農村實現高質量發展。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強化科技支撐、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等一系列措施,促進農業轉型升級、農村繁榮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基礎。同時,要注重規劃的實施和監督評估,及時調整和完善規劃內容,確保規劃目標的順利實現。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縣域農業農村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