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加快發展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政策建議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2-19 點擊:次
人形機器人是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為一體的先進綜合技術集合體,有望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后的新一代顛覆性產品。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正在快速增長,生態活力不斷提升。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數據顯示,全球人形機器人的市場規模正以每年超過20%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數百億美元的規模。據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發布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研究報告》預測,至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約27.6億元;到2029年,該市場規模有望擴大至750億元,占據全球市場的32.7%;到2035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000億元。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人形機器人產業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我國應結合自身優勢加快發展布局,助力新型工業化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我國加快發展人形機器人產業的政策建議
(一)加快制定完善產業布局發展政策規劃
結合國內發展實際,成立產業布局發展政策規劃研究專班,深入開展對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基礎條件、規劃布局、未來方向等方面的調查研究,針對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可在北京、廣州、上海、浙江等具備較好發展條件的地區布局一批技術研發和裝備制造示范中心,引進一批具備人形機器人技術裝備研發制造優勢的領軍企業,帶動本地智能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領域的骨干企業并聯合具有實力的本地科研院所共同開展技術裝備研發試點示范。在云南、福建、河南等地布局一批“人形機器人+旅游”“人形機器人+消費服務”“人形機器人+農業”等跨界融合的應用場景服務試點,加速推動技術裝備產品的實踐應用。同時,鼓勵其他地區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充分借鑒試點發展經驗,加速開展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領域的招商引資,加快形成具備自身特色的產業發展新模式,逐步完善產業鏈條,促進產業快速可持續發展。
(二)加快開展核心技術研發攻關
針對人形機器人技術發展方向,重點針對人形機器人“大腦”“小腦”“肢體”“關節”以及運動控制技術、伺服控制技術、感知技術、仿生技術等領域開展技術攻關。一是對于本地企業和研發機構具備技術研發基礎的領域,結合自身優勢加速開展研發攻關;對于缺乏研發技術優勢的領域,則應加快招引實力雄厚的研發機構和企業到本地開展聯合攻關。結合具備技術優勢的高新技術和產業園區,可成立專門的人形機器人核心技術研發聚集區,營造獨立優良的技術研發環境和生態。二是以企業技術創新為導向,融合各類具備創新研發實力的科研院所,推動企業將“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一方面,要加快引進國際國內頂尖研究人才隊伍開展研究攻關,加快推動技術突破;另一方面,組建學習交流團隊,向國際高端研發聚集區學習領先技術,加速推動我國人形機器人核心技術攻關質效并舉、快速發展。
(三)加快構建完善產品生產服務體系
在智能制造等技術裝備研發基礎條件較好、優勢資源要素相對集中的地區打造一批人形機器人產品生產制造園區,加速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的招商引資工作,吸引定制設計和零部件生產加工企業與本地制造業企業在園區的落地,推動園區內的企業集聚與協同發展。結合國內外成熟的市場消費領域,充分分析和挖掘新的消費熱點和增長點,以定制化方式生產一批功能特點符合需求的人形機器人,在先進省區率先形成示范效應,通過示范效應帶動更多新場景和新產品服務的涌現,推動產品應用服務生產體系不斷構建完善。同時,人形機器人產品生產服務體系要與核心技術研發體系形成緊密有序的連接關系,構建“以研發促產品、以產品助研發”的良性發展格局。
(四)加速推動應用場景的拓展應用
結合各地區產業發展的特點和優勢,重點在旅游業、高原特色農業、工業加工制造業以及高危作業等行業全面開展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的試點應用。鼓勵政府部門和企業行業開展相關購買服務,尤其是鼓勵車站、碼頭、醫院、商超、熱點旅游景區等公共場所提出應用場景需求,由生產設計方提供定制化需求服務,打造一批典型應用場景,拓寬消費群體對人形機器人發展的認知度和認可度,拓展行業發展影響力。通過政府引導、企業行業和消費群體的多元聯動,促進人形機器人在重點行業和領域發揮最大優勢,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同時,結合應用場景試點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加快信息反饋和交流,著力設計研發適應性更強、功能特點更豐富完善的人形機器人新產品,促進其在新場景應用中的影響力和引導力。
(五)強化金融要素支撐和人才保障
一是加大金融支持。應針對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各個重點環節給予大力的金融支持,組建成立人形機器人產業運營服務公司,為企業發展、成果轉化、運營管理等提供有效、有力的服務,成立專門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基金,支持重點研發項目和裝備制造項目落地孵化。二是加大人才支撐。一方面,結合我國在智能制造領域具備一定優勢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開設與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相關的人才培養科目和專業,為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另一方面,應鼓勵知名大型人形機器人研發企業和機構到各地建立人才培養分支,培育儲備一批專業化實踐人才。三是強化標準體系支撐。積極學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做法,推動我國人形機器人技術參與國際和地區、行業相關標準制定,加快完善中試實驗平臺、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測評體系、倫理標準規范體系等,推動產品提質升級,促進技術創新和科技倫理協調發展。
文 | 陸繼山(作者單位:云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本文摘自《新經濟導刊》2024年第12期《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 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一文,有刪節。